当前位置:湖南省股权投资协会网站-政策法规-基金小镇专栏

湘江新区:转动智慧的魔方

发表于2018年8月17日 已阅读1513次

全国第12个、中部地区首个国家级新区湖南湘江新区,将如何抢占人工智能行业的风口?

文 | AO 记者王兰/王蕊

在这个炽热的夏天,一场“智慧”的战役在湖南长沙拉开序幕。

总投资18.96亿元、占地面积1232亩的智能系统测试区(一期)将如何拉动湖南湘江新区经济乃至长沙区域经济的发展?湖南湘江新区这个全国第12个、中部地区首个国家级新区,又将如何抢占人工智能行业风口?它的目标又是什么?

中共湖南省长沙市委常委、湖南湘江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张迎春

为此,《汽车观察》记者独家专访了中共湖南省长沙市委常委、湖南湘江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张迎春。她说:“2017年湘江新区的GDP为2208亿元,位居国家级新区的第二梯队,我们的下一个目标是进入第一梯队。从前瞻性布局角度考虑,我们认为智能网联汽车是实现弯道超车的最佳切入点。”

抢占“智慧”风口

众所周知,人工智能——这个全球产投研的热点,终于在2018年迎来其商业化的临界点。踏准时代的节拍,湖南湘江新区智能系统测试区在2018年6月12日正式开园。

“在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中,智能网联汽车是发展最快、前景最大的一个关键领域,也是未来产业发展的最大风口之一,它将成为我国抢占汽车产业未来战略的制高点,成为国家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由大变强的重要突破口。可以说,未来的汽车行业,是智能网联汽车主导的发展格局。”张迎春强调。

湘江新区智能系统测试区内待出发的无人驾驶测试车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136.6亿元,2018年204.4亿元,2023年市场规模达到1100亿元,并带动相关产业规模增长超过1000亿元。同时,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人工智能”被再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发展壮大新动能,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实施大数据发展行动,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在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多领域推进“互联网+”。无论从市场需求层面,还是从国家顶层设计层面,都让抢夺人工智能的主动权成为新经济时代下各行各业的共识。

正如湖南人麻利、不拖泥带水的性格一样,湖南湘江新区正用实际行动抢占国内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并将人工智能产业作为拉动区域经济的主要驱动力。

提起湖南湘江新区建立智能系统测试区的初衷,张迎春从四个方面给出解答。首先是打造高地。我们想要打造一个长沙和湖南湘江新区的高地,打造一个高端研发转化和创新创意的示范区。智能系统测试区将以场景示范为牵引,以创新研发为驱动,以重大项目为支撑,以行业联盟为纽带,以产业聚集为目的,加快构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致力打造全国乃至全球的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及产业化高地。其次是建设“智谷”。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很广,包括城市管理、医疗等方方面面,但是我们觉得最有可能率先突破的是汽车。2015年工信部开始在东西南北中地区建立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当时听到这个消息很兴奋,我们认为应该为下一步人工智能或者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搭建一个公共平台,所以也想去争取。”因此在对上海、重庆等地区了解学习过后,湖南湘江新区的智能系统测试区也有了自己的规划雏形。第三是转换动力。“我们的布局方向要从微笑曲线中间比较低端的产业,转向两侧中高端的产业,这样也可以从低效益向中高端效益迈进。”第四是推进高质量发展。通过未来产业的布局,示范引领、产业链带动,探索走出一条新区经营城市、房产驱动向产业引领、创新驱动转型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资料显示:截止2018年7月,国务院批复的国家级新区数量已经达到19个。而这其中,设置在中部地区的仅有湖南湘江新区和江西赣江新区。湖南湘江新区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首个国家级新区,早在2013年习近平同志湖南考察时,就指出了其战略区域的优势,第一次提出湖南处于“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的地理位置,更是强调长沙应充分整合区域内优势资源,成立国家级新区,打造国家“一带一部”的核心增长极。

时隔五年,如今湖南湘江新区已经打造出国内测试场景类型最多、测试道路总里程数最长、研发办公配套最齐全的封闭式智能系统测试区,开园仅一个多月,便吸引了各方目光。

前瞻性的顶层设计

“区域经济的顶层设计不仅要着眼短期效益,更要规划好长期效益,只有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有机结合才能是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张迎春强调,“顶层设计的前瞻性布局直接决定着区域经济的竞争力。”为此,湖南湘江新区加快构建了“5+3”产业发展格局:先进储能材料、高端装备与人工智能、基因工程和生命技术、信息终端、3D打印和工业机器人等5大高端制造业,以及移动互联网、现代金融、文化旅游等3大现代服务业。

回忆起几年前湖南湘江新区布局人工智能——这个今天看来处于风口浪尖上蓝海市场的前瞻性布局时,张迎春坦言:“几个人在这中间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首先是两位书记:现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家毫和中共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胡衡华。他们在这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拥有丰富工作经验和管理经验,他们对汽车产业,以及整个产业的未来,拥有着极为敏感的嗅觉和准确的前瞻性,因此可以找准时机,适当提早布局。张迎春说:“我在长沙市政府工作了6年,2014年初,当时还是杜家毫省长、胡衡华市长的他们,在那时候就带领我们研究移动互联网的产业发展,要将长沙打造成移动生活之都。”

其次就是李泽湘,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系教授,香港科技大学自动化技术中心主任、教授,湖南大学校长顾问、兼职教授,顾高科技(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同时担任大疆董事长。在这些头衔背后,李泽湘还有一个更加单纯的标签,湖南人。这层身份也使他有了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2015年,在时任市长胡衡华的领导下,我们和李泽湘教授建立了一个机器人研究院,一次性提供了5000万元的资金支持。同时我们和研究院签订了一些约束性条款,约定在一年时间内,通过引进人才或者利用本地大学的科教资源,孵化将近10个团队,用三年时间孵化出近20个团队。”张迎春继续说, “在机器人学院成功建立之后,李泽湘教授便提出了利用本地科教资源的优势和现有的基础,进一步研究自动驾驶领域。当时湖南汽车产业正处在冲刺千亿产值的蓬勃发展的过程,又恰逢中央军委科技委布局了一个人工智能的领域组,需要在长沙举办一场人工智能大赛,于是在多重契机之下,坚定了我们要打造测试区的想法。”

“第三是得到了高校、科研院所团队以及国家工信部、省经信委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张迎春表示,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高校资源实现就地转化,为新区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要打科技这张名片的方向明确后,还需要更强大的经济支持,从湖南湘江新区的技术研发投入上可见一斑。“在19个国家级新区中间,湖南湘江新区的核心优势是科技,因此我们的技术研发投入将呈现先高后低的特色。”张迎春表示,“长沙市技术研发投入占长沙市GDP的2.2%~2.5%,湖南湘江新区技术研发投入占新区GDP的4.8%以上。而在人工智能发展的窗口期我们将加大研发投入,将占比提高到 8%~10%,等产业孵化成熟以后,才会逐步减少和稳定研发投入。”

以科技为优势,张迎春充满信心:“我国在人工智能芯片方面,完全可以与国外的前沿技术同台竞技。”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首个国家级新区,在2015年,湖南湘江新区全年投资就达到1200余亿元,今年的投资计划超过1300亿元。2017年,湖南湘江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2000亿元,这也就意味着,去年,新区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就将近100亿元。“目前湖南湘江新区是利用文旅、房产、金融等稳定税收和土地收入,来大力引进研究院。”张迎春补充说。

据悉,此前,长沙已经形成6大千亿产业,分别为新材料、工程机械、食品、电子信息、汽车及文化创意、旅游。而随着京东无人车落户、中伟新能源(中国)总部产业基地项目建设、猎豹汽车长沙公司投产等一个个产业项目的落地,汽车产业已经成为长沙的第7个千亿产业。2013年至2017年,长沙市汽车制造业总产值由472.75亿元增长至1189.2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25.7%,约占2017年全市规模总产值(12348.69亿元)的十分之一。再加之近几年长沙加大对高耗能企业的淘汰力度,其正在通过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和人工智能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助力长沙市优化产业结构。

封闭+开放

业内专家表示,只有在真实交通环境中进行充分的测试,全面验证自动驾驶功能,实现与道路、设施及其他交通参与者的协调后,才能够将自动驾驶汽车真正推向市场。无疑,测试区域的软、硬件水平成为智能网联汽车从图纸走向市场最重要的一环。湖南湘江智能科技创新中心有限公司筹备组负责人谢国富介绍,目前,湘江新区拥有全国测试场景类型最多、测试道路总里程最长、研发办公配套最齐全的封闭式测试场。测试区内分为高速公路测试区、城市道路测试区、乡村道路测试区、越野测试区、研发管理与调试等五大功能分区,包括78个模拟工况测试场景,测试道路总长度达12公里。

据悉,在国内首个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上海智能网联汽车试点示范区内,其一期项目正式投入运营时,封闭式测试区内的各类道路总长度为6.3公里,仅为湘江新区智能系统测试区测试道路长度的一半。湘江新区智能系统测试区内的高速公路测试区是按照一级市政道路标准建造,长达3.6公里,支持最高速度每小时120公里驾驶。

湖南湘江新区智能系统测试区的测试计划已排到年底

谢国富说:“目前我们测试区市场需求比较大,测试计划已经排到年底。”截至今年7月,湖南湘江新区智能系统测试区(一期)接待了80余家机构考察调研,与长沙智能驾驶研究院、大疆科技、百度、一汽、东风、桑德集团、启迪控股、三一、中车、国防科大、中国汽车研究技术中心等20余家意向合作单位进行了洽谈对接,未来将会有更多研究机构和企业在新区落地。“湘江新区在数据分析、共享、研发等测试深度服务方面拥有自己独特的竞争力,即通过对测试产品进行数据分析来带动产业发展。同时,智能网联汽车最终要进入城市道路上运行,因此12月份我们将开辟一个开放的、7.3公里长的城市道路测试与示范线。在封闭区测试合格后的车辆,将进入城市真实环境道路测试。”谢国富说,“今年年底到明年年初,将打造半开放式高速公路模拟测试环境。在以智慧物流为代表的创新示范应用场景上,我们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在军民融合的硬件设施方面,湖南湘江新区拥有绝对的优势。长达3.6公里的高速公路模拟测试环境,以及无人机起降跑道,目前位居国内前列。”在《汽车观察》记者体验无人驾驶重卡测试时谢国富这样说。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

对于任何智能驾驶测试区来说,正常运营后如何实现盈利都是重要的一环。在我国的9个自动驾驶汽车测试场中,每个区域都有自身经营的特点,而在这其中,辽宁盘锦北汽无人驾驶体验项目的经营方式可谓是最创新的一个。北汽新技术研究院与盘锦市大洼区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借助盘锦市大洼区独特的“红海滩”旅游资源,开发建设无人驾驶体验项目,让无人驾驶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在这条长约22公里的单向风景廊道上,如果游客想要体验无人驾驶的项目,只需在手机上下载一个APP约车,定位起始地点,同时可通过APP预约多个景点,之后无人驾驶汽车就会按照预定的时间和地点如约而至。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正式投入运营的无人驾驶汽车商用化项目。

湘江新区将如何对其智能驾驶测试区进行运营与管理?张迎春表示,湘江新区已经为支撑智能驾驶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准备好了相关配套设施。我们的配套优势在于“五链齐动”。一是产业链日趋完善。我们构建了智能网联汽车全产业链条,全市具有重大技术创新和较大产业规模的智能网联汽车关联企业共计347家。在基础层面、技术层面和应用层面拥有国科微、景嘉微、华诺星空、三一、中联等一大批行业领先的龙头企业,具有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先发优势。二是知识链逐渐成熟。自1987年起,国防科技大学无人平台研究室就已率先开展车辆无人驾驶技术研究工作,2000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辆面向高速公路环境的无人驾驶汽车;2003年创下无人驾驶汽车时速170公里的世界第一速度。此外,我们拥有23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0家省级重点实验室、52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1家研究院、创新中心、5家公共服务平台,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三是人才链精英荟萃。新区现拥有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相关的院士17名、科研人员2万余名、高校教职工6300余人、在校大学生59200多人、在校研究生19400余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40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讲座教授39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00余人,已成为智能网联汽车人才高地。四是资金链保障有力。长沙市将打造3个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园区,对入驻基地的新一代人工智能企业给予5年租金减免,对全市产业发展有重大贡献、能带来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人才团队最高可给予1亿元项目支持。市产业投资基金发起设立50亿元人工智能相关产业发展子基金。湘江新区设立了300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扶持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战略新兴产业。五是政策链全国领先。近年来,长沙市先后发布了“长沙工业30条”“长沙人才新政22条”、《长沙市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等系列政策,今年发布了《关于加快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推动国家智能制造中心建设的若干政策》,在全国率先出台《长沙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即将出台相配套的《长沙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规程与评价标准》。湘江新区出台了《湖南湘江新区加快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即将开通全国首条开放式智慧公交专线,在标准和应用上率先探索。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为此,各地正在兴起一股争夺人才大战。为吸引优秀企业与人才,长沙市发布先后发布了“工业30条”、“人才新政22条”、《湖南湘江新区关于支持双创平台建设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若干意见》等政策。对此,湖南省、长沙市还打起了一场“反炒房”攻坚战。“大学生到这里只要落户,就可以在长沙买房,与周边的武汉、南昌等城市相比,我们的房价优势非常明显,均价只有8000元。”而引进人才政策的实施也颇有成效。2016年长沙市常住人口增量为22万,2017年为27万,连续三年排在全国城市的前三位,并且这些净流入的人口中,大多数都是35岁左右的年轻高学历人群。“这一点我们还可以通过一年级学龄儿童学位数的大幅增长来证明。一般35岁人群的孩子多数正值学龄,近年来我省一年级学位的增长数和人口的净流入数是相匹配的。”

张迎春感触颇深的便是政府的“放管服”改革。“在整个园区内,政府扮演的角色完全由原来的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而整个产业的发展,也由原来的土地财政、房产驱动,向产业引领、创新驱动转变。”政府提供前期投入,通过降低成本来吸引企业,最终实现共赢。“我作为管理者在整个过程中起到的是整合资源的作用,不停地为企业牵线搭桥,助力企业间的强强联合,例如人工智能研究院和芯片企业组成联盟,例如我们将引导搭建3D打印共享中心和加工中心等,这样就可以不断创造出一些新的应用。”

除了这一系列改变外,长沙市还在全国率先出台《长沙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包括管理机构及职责分工、测试申请条件、测试申请及审核、测试管理、交通违法和事故处理等内容。据了解,《细则》中明确测试区将逐级申请、逐级开放、分类监管,增强交通安全风险可控性,这在全国智能驾驶测试方案中尚属首创。具体而言,第一级测试区为湘江新区智能系统测试区,含封闭式测试环境和半开放式测试环境;第二级测试区为开放式道路,指不禁止社会车辆、非机动车、行人穿行,但设有明显测试警示标志的道路测试区。测试申请将逐级开放,随着测试级别的提高,对智能驾驶技术标准要求也就越高。测试主体和车辆必须在第一级测试区测试满一定的时间、达到一定的技术标准,才能进入第二级测试区进行测试。同时,《细则》确立了道路测试集中申请方式。将道路测试的申请受理归集于合法授权的中立第三方机构,主要负责统一受理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主体提出的测试申请、信息变更和测试工作的组织实施,避免多头申请,简化程序,提高智能驾驶测试管理的工作效率。

此外,《细则》明确了交通违法和事故处理要求。与北京、上海相关政策不同的是,如测试车辆发生事故时,测试主体、测试驾驶人、测试车辆所有人、第三方管理机构都将依照现行法律法规承担相应责任。

未来的目标

对于湖南湘江新区,张迎春表示下一个目标就是迈进全国国家级新区的第一梯队,具体来说就是在十三五末,经济规模达到3000亿元。至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在其中的贡献值,她坦言可能不会非常大。“虽然智能网联汽车对新区的税收不会有太大贡献,但是它可以带动整个人工智能相关的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其拉动作用不容小视。”

湘江新区通过对测试产品进行数据分析带动产业发展

目前汽车产业已经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在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中,智能网联汽车是发展最快、前景最大的领域,也是未来产业发展的最大风口之一。张迎春认为:“接下来的三五年是汽车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更是智能网联汽车的爆发期。” 因此,作为目前缺乏本地自有汽车品牌的长沙来说,必须要抢抓这一风口,打造“长沙智能网联”的品牌,实现汽车产业的华丽升级。重点实现“三个走在前列”,即关键技术和零部件创新研发走在前列,产业集群和产业生态培育走在前列,以及应用示范和标准体系建设推广走在前列,让更多的智能网联汽车打上“长沙烙印”。

然而,在良好的发展前景下,湖南智能网联汽车也将面对不小的挑战。首先,关键技术未突破,短期内难以实现量产。“预计在2019年~2020年,可以制造出属于我们的车,并且可以实现小批量生产。”张迎春认为,“生产出智能网联汽车的突破口将在重卡行业。而在感知传感器、执行系统、激光雷达等领域关键技术缺乏的现状下,重卡实现量产仍存在困难。”

其次,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与市场结合度不够高。“实际上,目前上海大众、广汽的发动机都已在长沙的园区里生产,比亚迪的大巴车、乘用车、专用车等也全部在这里生产,但是这些都不是长沙的本土企业。”对此,张迎春想借用机器人、人工智能研究院的“智慧大脑”,生产出属于湖南自己的重卡产品,实现“弯道超车”。最后,基础设施建设难以匹配,智能驾驶难落地。湖南在无线电频率、5G技术研发、路面通信终端以及网络建设等方面也亟待改进和提升。

可见,具有了产业先发优势、产业生态优势的湖南湘江新区,正从场景示范、创新研发、重大项目、行业联盟、产业集聚、政策法规六个维度着力,构建独有的产业生态核心优势。

发表评论